||  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- 新闻资讯 - 详细内容
酒的权力逻辑(从西周饮酒礼到领导酒桌霸凌)

浏览量:327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3/02/23


酒文化的内核不是酒,而是礼。中国是个讲礼的国家,我们一直以“礼仪之邦”而自豪。从西周的大圣人周公订定礼制开始,礼制就在中国传承了3000余年至今,构成了中国人社会生活的人际关系规则,我们的言谈举止都要契合礼的规约才能被社会所接受。

饮酒礼仪可以追溯到西周礼制“乡饮酒礼”,这里的“乡”是指两个人对坐而食,后来引申为聚落会饮,又引申为行政单位“乡”。古籍《仪礼》就有关于乡饮酒礼的记载。有很多人认为,乡饮酒礼是周公的发明,事实上该礼源起殷商时期,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,才在西周逐渐完善成型。殷商的饮酒礼并不是一项独立的社会活动,而是在举办祭祀活动时伴生而行,商王为了赏赐有功之臣,就会举办饮酒仪式。到了西周时期,饮酒礼开始从祭祀活动中独立出来,并且有了固定的饮酒仪式。


从《尚书》等文献可知,殷商的君王是非常勤于王政的,并不好酒,即使饮酒也很有节制,绝不酗酒滥饮。有人可能要反驳了,说《史记·殷本纪》中不是记载了商纣王“酒池肉林”的故事吗?没错,作为殷商末代君主,纣王的确滥饮无度,而殷商就是从这位君王开始,开启了奢靡的饮酒之风。

商纣王酗酒失德而亡国的故事历历在目,因此周武王灭商以后,西周统治者们就严禁滥饮无度,进一步规范了饮酒礼仪规范。如《尚书·无逸》中记载周公劝诫周成王不要酗酒,“无若殷王受之迷乱,酗于酒德哉”。就是说,我王可别学商纣王那个德行,把酗酒当成酒德。可见西周饮酒是有度有德的。

乡饮酒礼是西周六礼——嘉礼之一,是在古代乡学中举行酒会的礼节。说到周礼,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繁文缛节。在今天看来,乡饮酒礼的仪式也的确复杂,包括谋宾、迎宾、献宾、乐宾、旅酬、无算爵无算乐、宾返拜等程序,不把这些程序走完,体现不出主人对宾客的尊重和礼遇。

这些程序从字面意思上看比较难懂,那我们就逐个解释解释:

谋宾:就是商量请哪些人。由一乡之中掌管政教禁令的乡大夫和乡中教师一块商量宾客的人选,然后把宾客分为宾、介(陪宾)和众宾三类,宾、介各一人,众宾有多人,还得从众宾中选出三个人作为他们的代表。

迎宾:古代请人喝酒仪式感很足,不像今天随便打个电话发个微信就能约饭,到时候由辅佐乡大夫的“相”站在乡学的门口迎接宾客。

献宾:是乡饮酒礼的重头戏。落座之后就开始进酒了。主人向宾进酒,叫“献”,宾给主人回酒叫“酢”,接着主人自饮后再劝宾饮酒叫“酬”,一“献”、一“酢”、一“酬”合起来是一个完整的套路,合称“一献之礼”。主宾之间献完了,就轮到主与介、主与众宾之间献酒了。

乐宾:就是要在宴会过程中请乐工奏乐,以歌颂周天子、歌颂友谊之类的,今天吃完饭去KTV唱个歌消遣一下跟乐宾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旅酬:这是为了留住宾客而设置的一个环节,包括宾酬主人、主人酬介、介酬众宾,然后众宾们按照年龄的大小有序饮酒。

无算爵、无算乐:宾主之间继续喝酒,喝醉为止,乐工们要继续奏乐,尽欢为上,这就是联欢的节奏啊。得解释一下,这里的喝醉和今天的死命劝酒烂醉如泥不是一回事。《尚书大传》中说:“不醉而出,是不亲也;醉而不出,是渫宗也。”意思是说,主人要是不把客人劝醉,就是跟客人不亲,客人要是醉了还不辞别,就是对主人不敬。主人奔着“醉”劝酒,客人把握着“量”喝酒,主要目的就是双方表达感情要到位。

宾拜返:吃饱喝足了宾客也就回去了,第二天宾客还要来答谢。

那这个乡饮酒礼到底是什么人举办的?哪些人可以参加?乡饮酒礼由乡大夫挑头宴请乡中贤者。从参加酒会的人员就能看出来,乡饮酒礼是属于贵族中最低一层的士大夫和平民阶层的礼仪。

乡饮酒礼的目的不是吃吃喝喝,而是通过酒会“以礼秩序,以乐致和”,达到强化礼教、维护贵族阶级权力的政治目的。西周是礼制社会,礼的功能就是区别尊卑贵贱,每个人都是有身份等级的,必须在礼制社会中找准定位,你是哪个阶层的,就干哪个阶层的事、用哪个阶层的器物,不能逾矩。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这个礼制。乡饮酒礼作为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,自然也就承担起等级分层的功能。

比如说乡饮酒礼的谋宾环节:就是把宾客分成宾、介、众宾等三六九等,不同等级的人相应地得到不同的礼遇。在献宾环节中,主人乡大夫对不同等次的宾客敬酒时,仪式感就不一样:对“宾”要做完“献”“酢”“酬”三道手续,即“一献之礼”,这个“一献之礼”已经是仪礼规格中最低等级的了;而对那个陪宾“介”光进行“献”和“酢”就行了,不需要“酬”;对众宾的仪式感就更简陋了,主人只需要向众宾的三个代表“献”酒即可,“酢”和“酬”都省去了,其他众宾跟着喝酒就行。从宾到介到众宾,仪式感递次简化,礼遇也递次弱化,每个人的等级分层就在文质彬彬的酒会上显露无疑。

而等级分层的背后是权力。乡饮酒礼作为礼制的具体表现手段,其权力的痕迹遗传至今。有学者提出“仪式是一种等级分层”,那古代社会靠什么来体现等级分层呢?简单地说有五种方式:通过方位来确定尊卑;以见人时所携带的礼物来确定尊卑;通过使用不同数量的器物等来标明身份;通过仪式中的服饰来确定身份;通过活动中的顺序来区分等级。乡饮酒礼就属于最后一种。在等级分层中,权力的构成要素如年龄、官职、血缘亲疏等,成为贯穿于仪式中的潜规则。这就是饮酒礼折射出的仪式、权力和等级的逻辑。


那么中国人为什么就能心悦诚服地去接受这样的权力逻辑呢?说到底人是社会性动物,无论如何也要依赖并融入社会而生存。如果说权力是一种强加于他人的力量,比如官职就天然带有强迫性的震慑力量,会让人无形中屈从于权力的摆布。而像年龄、血缘等,看上去不属于权力的范畴,但事实上仍然是一种权力,只不过年龄和血缘使了一个障眼法,长者敬酒,小辈不能不喝,否则就是不敬,谁让人家是长辈呢,何况自己有一天也会变老,也会享受长辈的这种权力,未来的期许抵消了当下年龄的迷惑权力带来的压迫感,人们也就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这样的权力逻辑。

地址:北京市大兴区  电话:010-81299157  邮箱:2696769548@qq.com
Copyright © 2020-2023.All rights reserved.北京七星酒业有限责任公司  京ICP备20028412号-1